行业资讯·政策法规

【行业资讯】中国农业农村的未来在哪? 发布时间:2021-11-15

转载自:新三农


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的城市的拉力与差距越来越大的乡村间的推力,农村人越来越多的离家外出,寻求更多的经济收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人口的流动虽然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农村与外界的交流,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收入。

中农1.jpg

但也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农村很多地方出现了“老人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农村的土地上,农村的人越来越少,部分农村由于人口的流动,导致衰败,还有更多……这一切都归于城乡发展不均衡导致。未来缩小城乡差距,给农村以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

一场人类历史上

前所未有的人口大迁移

正在中国发生

一方面

中国城镇化率从1995年的29%

飙升至2018年的近60%

城市人口愈发稠密

(北京密集的楼宇,摄影师@杨海)

▼图片

中农2.jpg

另一方面

农村人口从1995年的最高峰8.6亿

下降到2018年的5.6亿

整整减少了

3亿人

(2005-2017年中国农村常住人口分省变化,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图片

中农3.jpg

有人认为 

这意味着 

传统的乡土中国正慢慢消失

也有人认为

这是一次历史机遇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纪元

将从此开启 

无论是哪种答案

中国农村都不再是原来的模样

它已经走到了

一个决定未来命运的十字路口

 01

人 

首先

是人口结构的空心化

人的离开

曾无数次在农村上演

青壮年劳动力

去往城市打工

(广州进城务工人员招聘会,图片源自@VCG) 

▼图片

中农4.jpg

 跃过龙门的鲤鱼 

要到外地就学

从今往后 

他们中的多数人

每年只会回来一两次

(农家子弟上大学,村民集资唱大戏,2013年拍摄于浙江绍兴,图片源自@VCG) 

▼图片

中农5.jpg

年轻人离去 

劳动力离去

创造力离去

人去楼空、宅院深锁

(2019年03月刚过完春节,山西运城的许多农家就锁上大门,进城打工去了,图片源自@VCG)

▼图片

中农6.jpg

这便是农村的“空心化”

(中国县域农村空心化程度分布,依据2012年杨忍等《中国农村空心化综合测度与分区》,现在的空心化程度会有变化,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图片

中农7.jpg

失去青壮年支撑的农村

留下不愿离开的老人 

不忍离开的妇女

不能离开的儿童 

他们便是

“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

老人们独自生活

(福建福清东瀚莲峰村的留守老人,摄影师@陈永诚)

中农8.jpg

四川达州柳滩村桐子园近年来愈发冷清,原本140人的村庄仅住7户15口人,其中有9位还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

视频中老人“土味”的语言,打开落满灰尘房间时那突然黯淡的目光,用力搓手微微侧目看向被红绿破布半遮盖的黑色棺木却又马上回头看向别处的情景都令我难掩泪水。

像这样的空心村在中国绝不止千座万座,其中留守老人的数量更是超过5000万,这一座小小的“九位老人的空心村”映射出的是整个社会都无法忽视的巨大问题,即便这个问题已被反复提及。

还为儿女们照看着孙辈

(湖南桂阳县庙下古村的老人和儿童,摄影师@程国强) 

▼图片

中农9.jpg

同时,他们面临着另一个问题

从2002到2017年的15年间

因为生源减少等原因

中国的小学只能撤点并校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下图为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昌溪乡万二村原学校,摄影师@徐江华)

▼图片

中农10.jpg

撤点并校之后

孩子要到更远的地方就学

2013年审计署的一份抽查显示

每天上学徒步5千米以上的农村小学生

超过10万人  

▼图片

中农11.jpg

进出戈英屯的山路单程为2.56公里,这听起来不吃力

但它盘旋在两座数百米的大山之间,这也是一些孩子上学回家的必经路

但与他们和父母的距离相比

徒步上学的距离就不算什么了

有调查显示

只有近四分之一的留守儿童

每周能和父母通上电话

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

与父母通话的时间在3分钟之内

(数据依据廖运生等《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沟通的研究》;下图为河南洛阳汝阳县王坪乡柳树村小学,这里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摄影师@黄政伟)

▼图片

中农12.jpg

他们往往比同龄人更加早熟

包括主动分担家中的事务

(采茶的儿童,拍摄于广西三江独峒乡,摄影师@卢文)

▼图片

中农13.jpg

帮助照顾更小的弟弟妹妹

(拍摄于广西富川福溪村,姐姐们背着弟妹,摄影师@卢文)

▼图片

中农14.jpg

此外 

田野间劳作的人员

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 

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

年龄55岁及以上的 

超过1亿人

占比33.6% 

(河北涞源劳作的老人,摄影师@刘杰)

▼图片

中农15.jpg

在一些地方 

田间劳作甚至大部分由妇女承担 

(甘肃永昌下三坝村,田野上劳作的农村妇女,摄影师@刘忠文) 

▼图片

中农16.jpg

但即便如此

每年仍有大量耕地撂荒

以耕作难度大、最容易撂荒的山区为例

2014-2015年

科研人员调查的235个村庄中

存在撂荒的村庄比例高达78.3%

(数据依据李升发等《中国山区耕地撂荒程度及空间分布》

下图为青海互助县山地耕作,为防止翻车,需要妇女儿童拽住绳索,摄影师@刘忠文)

▼图片

中农16.jpg

农业生产的主体在老龄化

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在下降

新一代的农村年轻人

90后、00后

也在向往着城市化的生活

未来 

将由谁来进行农业生产呢?

 02

住宅

当一户一宅的荒废逐渐蔓延

就是整个村庄的荒废

1990年 

中国拥有自然村377.3万个

到了2017年

便只剩下244.9万个

27年间减少了132.4万个

(1990-2017年中国自然村数量变化,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自然村是指自然聚居形成的村落,一般多个自然村共同设立一个村委员,便组成了行政村) 

▼图片

中农17.jpg

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 

生态环境改变、资源减少

使得村落不适宜居住

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人口结构的空心化 

住宅的空心化

古老村庄的荒废 

这便是中国部分农村正在展现的面貌

未来

这种状况还会持续吗? 

农村的未来是什么? 

然而,更多的人是选择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绝然的逃离农村!

即使背井离乡,起码能够看到更多的希望!或者说,在家人、左邻右舍的乡亲看来,你是“走出去”的人,“有出息”的人,不再“受老苦”的人。 

是的,在很多地方的农村,人们在子女的教育方面,是一种“竭嘶底里”的渴求,他们希望子女的未来生活不要像他们那样“土里刨食”“看天吃饭”,能像城里人那像“光鲜体面”的上班、下班。

▼图片

苏武镇劳作的老人

中农18.jpg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望子成龙的心切变成了邻里之间的攀比!

在什么样的城市?

做什么样的工作? 

买什么样的房子?

开什么样的车子? 

甚至,找了什么样的女朋友…… 

都能够成为攀比的资本。

走出去!不仅仅是为了生活!更是一种为人子女的“使命”! 

你从出生就注定了你要成为别人想让你成为的那种人! 

图片

中农19.jpg  

多少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穿梭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之间。不论是意气风发还是灰头土脸,似乎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这样的“使命”或生活,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但他们一定知道,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人的牵挂、甚至是乡音、乡味对身处异乡的他们而言,那都是一种奢求……

剩下的那些人,佝偻着身体、孤零零的守着破败的村庄,盼着那些离开的人过的更好,等着那些游子哪天能够回家看看……

图片

中农20.gif

照片分别是西渠镇、红沙梁镇、夹河镇

农村,真的没有希望了吗?

也许,家乡已经不再是你记忆里的样子!

人口结构的空心化

住宅的空心化

甚至整个村庄的荒废

这便是中国部分农村正在展现的面貌

未来

这种状况还会持续吗?

难道这就是农村的未来吗?

 03

机遇 

数千年来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农”

一直是当仁不让的主题 

我们曾拥有 

世界上最多的农业人口

我们曾试图

将一切能开垦的荒野转化为农田

我们曾努力

在一切能定居的地方建立村落

(中国华北密集的农村,每一个小点就是一个村庄,位于山东与河北交界处,图片源自@Google earth) 

▼图片

中农21.jpg

但是在现代社会

我们真的需要

这么多的农业人口吗?

我们还要努力维持

数量如此庞大的村落吗? 

或许 

时代已经改变了

是时候收起哀伤,拥抱变化

农业

因为耕地破碎

耕作方式传统

中国许多地方的农业生产

只能维持着低水平的运作

(湖南靖州寨牙乡岩脚寨,当地村民在收获稻,摄影师@王寰)

▼图片

中农22.jpg

依靠人力、畜力

生产着微薄的粮食

(2019年5月6日拍摄于宁夏海原县九彩乡,耕地种土豆,摄影师@左雪兰) 

▼图片

中农23.jpg

中国农业的未来

机械化一定是主流

今天

我们在东北平原上

用插秧机种植水稻 

(吉林省洮南稻田插秧,摄影师@邱会宁)

 ▼图片

中农24.jpg

用辣椒苗移栽机栽种辣椒

(吉林洮南市辣椒苗机械化移植,摄影师@邱会宁) 

▼图片

  中农25.jpg

再用各种专业化的采收机

进行采收

(吉林洮南市的现代化农场在用辣椒机采收,摄影师@邱会宁)

▼图片

 中农26.jpg

在华北平原上

收割机来回奔驰 

(河南济源市梨林镇大许村组织收割机夏收场面,摄影师@邓国晖)

 ▼图片

 中农27.jpg

针对中国山地较多

而生产的山地型农业机械

未来中国的农业将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这个角度讲

中国的农业人口还将减少

继续城镇化和农业机械化生产

才是大势所趋 

(福建永定高陂睦邻村的村民从井里取水,这种乡土生活也许是很多人向往的乡村,但却不是未来乡村的主流,摄影师@陈永诚) 

▼图片

中农28.jpg

② 

土地

农业机械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就是要有一定规模化的耕地

农村人口的减少

将为我们增加这样的机会 

原本分配到小家小户的细碎耕地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集中起来

统一耕作

(安徽歙县雄村镇雄村分割细碎的农田,摄影师@赵永清)

▼图片

中农29.jpg 而空心村里现在废弃的房屋 

通过整治可以增加土地1.14亿亩

相当于一个宁夏自治区的面积 

(数据源自刘彦随等《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下图为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喜泉镇新庄村农田,摄影师@陈剑峰)

▼图片

中农30.jpg

空心化的村庄

通过人口迁移、村庄合并

不但可以提升农民居住条件

还有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把人类曾经占据的 

但并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重新交还大自然

未来中国村落数量的减少

也是大势所趋 

(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山林里的小村落,因大水冲断了唯一的石桥而逐渐废弃,摄影师@李琼)

▼图片 

中农31.jpg

产业

我们都曾有一个固有印象

农村就应该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落

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事实证明 

这种认知早已过时

农村其实是多种产业的人类聚落

农业只是其中之一 

近些年

正是那些抓住了各种机遇的农村

为我们打开了未来农村的想象力

包括发展旅游

(广西恭城社山村,传统婚庆巡游,吸引游客的一个表演项目,摄影师@卢文)

▼图片

中农32.jpg

打造传统手工艺

(拍摄于广西三江程阳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让做手工艺品的老人也得到实惠,摄影师@卢文)

▼图片

中农33.jpg

建立工厂 

(甘肃平凉的一家棉业工厂,摄影师@左雪兰) 

▼图片

中农34.jpg甚至开办乡村书店

拓展电子商务 

引入会展酒店

可见

科技、互联网、全球化

都是中国农村的新机遇

给中国农民多大自由

中国农民就能创造多大的奇迹

(安徽黟县碧山村的书店,摄影师@姚鹏)

▼图片

中农35.jpg

产业兴旺的农村

能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广东顺德伦教镇三洲村别墅群,摄影师@卢文)

▼图片

中农36.jpg

能让大部分农民收入倍增

农民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

农村成为一个体面的居所

吸引年轻人、科技人才不断加入

形成良性循环

(浙江衢州霞山村村民的现代居所,摄影师@李小糖) 

▼图片

中农37.jpg总之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

兴旺的多种产业

宜居的生态环境

将真正改变农村的面貌

改变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现状

这将是中国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

不仅是国家政策

更是每个人的责任

未来

将会有更多人、更多村落 

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这就是

3亿人出走后的中国农村 

未来,你怎么看?

(贵州铜仁瓦屋乡在油菜花田里种出了中国梦,摄影师@卢文)

中农38.jpg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