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鹿

大黄鱼•石首文化

大黄鱼,又名黄花鱼——因为头中藏有两粒白石,所以大黄鱼又被称作石首鱼。大黄鱼是我国四大海产之首(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在一众海产当中,身份十分尊贵,自古以来就是珍品,有着“海中黄金”的美称。

古书上有言:“石首鱼出水能鸣,夜视有光”、“生东南海中,扁身弱骨,细鳞黄色如金,首有白石二枚,莹洁如玉”,很好地形容了大黄鱼的特点。



江浙沿海•民俗文化

石首,谐音“食首”,意为宴席吃食之首,“玉盘珍羞直万钱”——大黄鱼当得起“珍馐”之名。江浙一带身价矜贵,能登上大雅之宴的鱼,往往指大黄鱼。在沿海地区设宴,可以没有鲍参翅肚,但绝对少不了大黄鱼。


大黄鱼·皇贡历史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先民捕捞大黄鱼的历史已在典籍中记载。

《古本竹书纪年》说,夏代的第九代王“芒”曾经“狩于海,获大鱼”。那时古人已经开始进行海洋捕鱼。

到了两晋年间,大黄鱼是国人餐桌上的一大美味,陆机的弟弟陆云就称赞“蒸石首”是“真东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也”。

明清时,黄鱼已是民间婚嫁的座上宴,更是皇家贡品。据《清稗类钞》记载:“黄花鱼,每岁三月初,自天津运到京师崇文门税局,必先进御,然后市中始得售卖,都人呼为黄花鱼。当卢汉铁路未通时,至速须望日可达,酒楼得之,居为奇鲜,食而甘之,诩于人曰今日吃黄花鱼矣。”


玉环•渔民文化

玉环岛,当地“渔”文化源远流长,居民世代以“渔”业为生。渔民的操业、居家有着浓厚的海洋人文习俗和地方风俗色彩。 

【造船祭海】造船是渔民的头等大事。开工时要选择吉日良时,大多选涨潮时辰。钉船眼下水时,设祭,船眼内放银洋以象征有亮光多财气。祭海时,火炮连天,以祈消灾避凶、平安丰收。

【鸡山鱼灯】每年春节前,渔港码头堤坝上,悬挂着各式各样的鱼灯。这种喜庆而朴实的鱼龙灯制作至今已有380多年,制作鱼灯寓意着平安富有,挂上鱼灯象征着吉祥如意、年年有余。

【“打八将”】为了祈福驱邪、保佑平安,鸡山岛渔民会举办“打八将”活动。活动包括下午游山巡路、穿阵,晚上游山巡路和摆谢。渔港内船只同时亮起了照灯,把鸡山岛照耀得如同白昼,传递着渔民们诚挚的心愿和美好的向往。

【坎门鱼宴】不同于城里酒楼饭店中的鱼宴,坎门渔家丰富多彩的乡土风味十分引人垂涎,有梅童鱼、龙头鱼、鳗鱼、大黄鱼,还有诱人的螃蟹、大龙虾、海螺、扇贝,还有蛏子、牡蛎等等。或炸、或煎、或熬,醇嫩鲜香,刺少味美,吃过一次永远难忘。


大黄鱼•礼品文化

经过常年累月的文化沉淀,黄鱼被赋予了诸多内涵,已不仅仅只是一道滋补菜肴这么简单。它有着和家、富贵、圆满、礼尊、上善等寓意,数量上又有一定的珍稀性,故而大黄鱼常被作为礼品的上上之选。

石首又有着首客之意。中国人自古好客,春秋时期孔子《论语》中有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华传统的待客之道,不仅仅体现在“乐”上,更注重在“乐”字之后的行动体现。接人待客,礼尚往 来,每一位客人都值得以最周全、庄重之上礼相待,包括礼节、物质等。

所以,作为礼品的大黄鱼,其品质便显得十分重要了。条形、颜色、个头、口感等方面越上乘的大黄鱼,拿出来礼宴四方,越能表达对宾客的尊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