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公众号:Tatler的朋友们
编辑、采访、撰文 | Riddick;摄影 | 亚楠、项肠、Kenneth;视觉 | Risca
在中国高端餐饮的宴席上,进口海鲜在主角位已经盘踞了很多年,菜单上标注的食材产地源自世界各个角落,唯独很少能看见中国本土海域。其实中国海域并不乏明星海产品,但是长久以来的过度捕捞,早就令我国沿海的海鲜捉襟见肘。最为明显的就是东海大黄鱼,野生的大黄鱼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成了传说,绝大多数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一辈子都没有吃过真正的野生大黄鱼,即便在高端宴席上吃腻了山珍海味,口腹的这缕遗憾,至今未了。

一个好消息是:近年来,东海的野生黄鱼种群开始恢复,商业养殖黄鱼在技术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很多餐厅已经有了稳定的大黄鱼货源,百姓的餐桌上出现高品质黄鱼,指日可待一一本来以为是不可逆的生态问题,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带着疑问,Tatler来到了台州玉环,计划看看如今国内最顶尖的大黄鱼养殖是如何进行的,也想有人来为我们解答一下,野生黄鱼种群是怎么会恢复的。
1

县级市玉环由台州市代管,主体是玉环半岛,内海和外海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座岛屿。从台州路桥机场驾车过去,需要一个多小时,坐火车在雁荡山站或者乐清东站下,车程半小时到达玉环市中心。
在东边靠海的栈台客运码头,专门有船开往大鹿岛和鸡山岛,这是当地的两个旅游景点,前者是国家级4A景区,后者是省级4A景区。而我们要去的海岛更远,距离码头15公里,是一个名为“中鹿岛”的地方面积大概有大鹿岛的一半。
其实,这座岛真正的名字是“前山东上屿”因为附近有大鹿岛和小鹿岛两座岛屿的存在,玉环当地人习惯性地把这里称为中鹿岛,也因为中鹿岛并非是一个正式的地名才能被用在商标注册上,命名此地养殖的大黄鱼。


上中鹿岛坐的是柴油小货船,速度不快,上岛要一个小时,遇上风浪会颠簸得厉害对于不习惯坐海船的人来说,这种颠簸非常折磨人,唯一的办法就是挤在船尾,起落幅度不大,也可以避开打上船的海浪。
中鹿岛海洋牧场的岛上负责人黄德清带我们登船上岛,一路介绍这里的情况,包括玉环当地的地理特征、经济情况、旅游发展和关于他们的大黄鱼养殖。
在他的描述中,我们得知眼前的海水清澈度会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当下这个季节,海水比较浑浊,到了气温降低的时候,就会清澈很多。靠近中鹿岛那一带,是两股洋流汇集的地方,恰好海底下又有三个天然盆地,很多海洋生物都聚集在那里,为养殖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根据数据统计,这里天然饵料的密度,远远高于浙江省沿海的其他地方,养殖大黄鱼的条件得天独厚。但是海洋生物丰富,也会对养殖业造成额外的损失,这个我们后文再说。

中国海域野生大黄鱼从稀少到濒危,也就是最近40多年里发生的事,再往前,东海里的野生大黄鱼数量是非常多的。自古以来,鱼类种群都有河游的习性,中鹿岛所处的这片海域,是大黄鱼河游的必经之地,在大黄鱼的基因深处,就铭刻着对这一带水域的认可。
1974年初春,东海大黄鱼游到舟山一带舟山渔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海捕,2000多条机帆船出海,一共捕获野生大黄鱼16.8万吨,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但是那个时间点,是大黄鱼繁殖季即将到来的时候,捕上来的鱼大多数还没来得及产卵,种群的繁衍被严重破坏,从次年开始,大黄鱼的渔获开始直线下降。而渔民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依旧选择用尽一切手段来捕捞野生大黄鱼,终于导致了种群濒危,差点就把它们送进了博物馆。
黄德清介绍说,现在的情况,终于开始好转了,玉环的外海,渔获中的野生大黄鱼越来越多。他打开手机,给我们看一些照片,里面是出现在市场上的野生大黄鱼从鱼嘴、鱼和鱼尾判断,的确是野生的而且,因为水域环境变好,海洋物种慢慢恢复,这一带甚至来了一群海豚,有时候会在海上遇见它们,说不定也在寻找海里的野生大黄鱼。
我们问他,野生大黄鱼跟中鹿岛的养殖大黄鱼,在味道上有什么区别。他回答说,野生的当然会好吃一点,但是野生大黄鱼的问题是,来源不稳定,品质不稳定,没有必要老想着它们。
“先尝尝我们的大黄鱼吧,岛上刚捞上来两条,等着你们呢。
2

上岛的时候是午饭时间,我们第一时间就坐进了食堂,后厨有两条收拾干净的大黄鱼正准备下锅。
工人们嫌食堂阿姨的手艺不好,自己下厨为我们烧这两条大黄鱼,一条是清蒸后淋上香葱香菜热油,另一条做成了偏辣口的剁椒大黄鱼。中鹿岛地处东部沿海,但是岛上有些工人来自外省,做出来的菜口味颇杂。
虽然不是专业厨师的出品,这里的大黄鱼还是吃得出独有的鲜美,而且拥有极品大黄鱼的那种蒜瓣肉质,在养殖大黄鱼里算是很出众了。没一会儿,两条大黄鱼被我们一扫而光,只剩下两副干干净净的骨架子。直接登上中鹿岛吃大黄鱼,这可是很不寻常的体验,但是岛上的工人们却表示,他们吃大黄鱼早已经吃腻了。
中鹿岛上的房屋都比较破旧,是十几年前盖起来的。2005年,现在中鹿岛的股东代表之一在这里建立了养殖基地,用传统的网箱养殖大黄鱼,直到2016年中鹿岛公司成立,开始转型
养殖基地的最高处,是一幢三层楼高的砖房,作为办公室、会议室、监控室和休息室使用。我们注意到房屋朝海的一面,在门窗的外面还加装了轨道,用来固定可以移动的木板。岛上的工人介绍说,虽然这幢房屋离海岸线有100多米远,还高出海平面差不多20米,但是台风袭来的时候!会卷着海浪狠狠地拍打房屋,不装一层木板,门窗上的玻璃扛不了几下。
从这幢房屋往前方看,就可以看见整个海洋牧场,占了300亩(相当于20万平方米)海域,每个养殖单位的面积都很大,用双层围网隔开。

这种围网养殖,与传统的网箱养殖有着很大的区别。网箱养殖所使用的网箱很小,一个人就能抬得起来,每立方米可以养20条大黄鱼,鱼儿几乎没有游动的空间,每天的日子就是悬在水里等投喂,安静地接受育肥,等长到了一定的规格,就算走完一生了。用这种方法养出来的鱼,可以保证产量,也可以保证规格,但是因为没有游动的空间,鱼肉的质地会比较绵,长不出肌理分明的蒜瓣肉,同时因为纯靠吃饵料,鱼肉的鲜味会显得平庸,腥味比较重烹饪的时候需要用更多的葱姜蒜酒来压制腥味,鱼的本鲜就更没有存在感了。但是因为成本的关系,现在水产品的养殖绝大多数都采用网箱养殖。
围网养殖需要在海床上打桩,用围网将海域完全圈起来,分隔成几百平方米甚至上千平方米的空间,深度从七八米到十几米不等。这种养殖方式看起来不那么复杂,但是涉及到的技术包括大型围网技术、新材料技术、桩网连接技术和底部防逃技术等传统网箱养殖绝不会触碰到的领域。
而且,整个用围网圈起来的海洋牧场还需要能对抗最极端的天气——台风。台风杀过来的时候,中鹿岛往往都要承受最大的风速。根据记载,海洋牧场建造完成后,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承受了“利奇马”和“黑格比”台风的考验,两次台风均为17级大风,最大风速达到57.9m/s,都没能对海洋牧场造成破坏。而传统的网箱要是敢放在这种地方,等待它们的就是集体覆灭。

大黄鱼生活在这里,有充分的空间可以游动,不但有广度,还有深度,每立方米只有2条,这是网箱养殖的鱼儿完全体会不到的生活。可以游动的大黄鱼,才能拥有流线型的身材,肉质更紧实有致,口感更好。这一点,其实是可以从胸绪和尾巴的形状上判断,充分游动的大黄鱼胸绪比较长,反折一下,可以碰到眼睛,同时尾巴的形状也是细长的,更利于在水中活动。野生大黄鱼则拥有更细长的胸和尾巴,因为它们所活动的海域,又要远远大于围网圈起来的海域。
再说大黄鱼的食物。在中鹿岛,是不给大黄鱼投喂饵料的,这是一个“育瘦”的过程,完全让它们自己在水里找东西吃,前面说过,这里的海域拥有超高密度的天然饵料,可以供给大黄鱼,但前提是,它们得自己游起来找吃的。这样一来,每个网圈就相当于一个海洋小生态圈,流动的海水带来天然饵料,大黄鱼通过游动来觅食,它们的排泄物又通过其他海洋生物来分解,完成相对天然的循环。
甚至,大黄鱼们还要面临天敌。
3

在围网里,大黄鱼们的天敌有两种,一种被动对大黄鱼造成伤害,一种主动对大黄鱼造成伤害。
被动伤害大黄鱼的,是长在基桩上的海蛎子。这种贝壳类生物牢牢地附在桩子上,靠着海水里丰富的浮游生物为生,有坚硬的外壳,有刃有角。当大黄鱼游过基桩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被海蛎子划伤,划伤就相当于破相了,这样的黄鱼是没法卖出去的,就只能工人们自己吃,所以前文提到过,岛上的工人们吃大黄鱼已经吃腻了。
这些海蛎子在基桩上固定得很牢,铲掉它们很吃力,更何况,水面下还长了不少海蛎子,不是放条小船下去就能解决的。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帮潜水员来到岛上,铲海蛎子、修补围网,干的都是技术活儿。

主动伤害大黄鱼的,是围网里的其他鱼类其中以海鲈鱼最为凶猛,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最大。
因为围网内外的海水是相通的,海鲈鱼的鱼苗会通过网格进入围网内部,跟大黄鱼共享这里的天然饵料。当海鲈鱼长到了一定的个头,就开始捕食大黄鱼,然后块头越长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每天可以吃掉价值上千元的中鹿岛大黄鱼。
大黄鱼是一种性情温和、游速较慢的鱼海鱼小的时候,大黄鱼也是想吃它们的无奈追不上,吃不到,眼睁睁看着这些小东西长大,反过来拿它们开。这些被海鲈鱼吃掉的大黄鱼,可以说是“被提前吃掉的”-明明是被养殖的,还要面临天敌的追杀,这个凶险程度,要是被网箱养殖的大黄鱼知道,肯定不会再抱怨自己住房面积小、伙食单一没营养了。
每过一段时间,中鹿岛就会清理一下围网。通过特殊的技术,把每个围网全部收起来看看除了大黄鱼,还有些什么“客人”。这个时候,总会发现几条吃大黄鱼吃得脑满肠肥的海鲈鱼,平均可以达到两三斤,最大的一条,重达十五斤,肚子剖开,里面还有两条大黄鱼没消化完。这条海鲈鱼算来也是吃掉了价值十几万的大黄鱼才能长到那么大,不管下场如何,这辈子也赚足了。

抓上来的海鲈鱼也有去处。岛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几间房屋已经没了屋顶,从空中俯瞰,这些房屋的内部被分成了一个个均匀的小房间。
这些看上去像是小房间的东西,其实是一个个水池,以前是用来养殖鲍鱼的。但是中鹿岛处于台风打击的中心地带,在某一年的特大台风中,屋顶全部被掀飞。此时中鹿岛的养殖重心已经全部转向大黄鱼也就不在意这部分破坏。现在只有少数池子里还灌了水,将围网里捞上来的海鲈鱼养在这里,时不时给工人们加餐。

中鹿岛的这种养殖方式,从海洋渔业的角度综合来看,可能是最“可持续”的一种。2021年上映的美国纪录片《渔业阴谋 (Seaspiracy)》里,讲述了海洋捕捞和近海养殖对海洋环境造成的种种破坏。片中讲到养殖业的时候,着重说了饵料投放和鱼类类便对海床的集中性破坏,这种情况在中鹿岛,造成的破坏相对就没那么厉害,毕竟这里是不投放饵料的,尽可能维持海洋的原生态。
而在我国其他地方,就存在着大规模网箱养殖对海床不可逆的破坏。在邻省的某个大黄鱼养殖地,据说每天能出水200万条大黄鱼,那里的海床实在承受不住腐烂饵料的侵蚀,生态完全变样,有些水域已经无法再发展养殖业,一些渔业养殖户不得不改行,上岸讨生活。
4

下午,工人们开始今天的捕捞,根据订单,把相应规格的大黄鱼捞上来。这个过程需要几个人配合,在海水池的一角起网,其中一个人看准大小合适的大黄鱼,用绑在长杆上的网兜把鱼兜上来,马上称重,分量对的,放在一边蓄了海水的大缸里,分量不对的就扔回水里。

黄鱼身上有一种黄色素,白天会被光线分解,鱼的身体呈现白色,到了晚上没有光线的时候,才会呈现出漂亮的金黄色。般黄鱼捕捞都是在晚上进行的,出水后马上急冻,因为黄鱼死后,身上的黄色素固定下来,不再会被光线分解。


在捕捞大黄鱼的时候,如果发现有品相不好的一比如身体有划伤、眼睛有戳伤之类-就不会扔回水里,基本上当天晚上就上了岛上工人们的餐桌。
拍摄完白天捕捞,在等待拍摄夜晚捕捞的时间里,我们又跟黄德清聊起了野生大黄鱼的事情,想知道一下为何玉环这一带的野生大黄鱼会比以前多。
黄德清说,大致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现在的禁渔政策。每年有好几个月的时间严禁出海捕鱼,登记的渔船一旦离岸就会被追踪,海上也有巡逻艇把关,偷偷出去捕鱼已经非常难了。在禁渔政策的管制下,海洋生态已经有了明显的恢复野生鱼类的存活、繁衍概率增大,整个沿海海域都有了喘气的空间,给野生大黄鱼的恢复,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大环境。
第二是政府每年都会往海里投放鱼苗。光创造环境是不够的,要想让大黄鱼这种中国特色海鲜恢复野生种群,还需要人工助推。现在每年投放进海里的大黄鱼鱼苗数量很多,那些存活下来并且长大的大黄鱼就成了野生种群的组成部分。种群恢复后刻在基因里的记忆,会引导大黄鱼们沿着古老的路线河游,来到玉环这一带海域。
第三个原因,黄德清说出来就有点儿哭笑不得了:“从我们这里,也逃出去了不少大黄鱼。”虽然海洋牧场有底部防逃技术围网还是双层的,但还是防不胜防,总有网子破损的时候,大黄鱼们潜逃出去,回归天堂般的大海,从半野生到纯野生,完成了身份的转变,壮大了野生大黄鱼的种群。
每每这个时候,中鹿岛就要请来专业的潜水队修补围网,顺便铲一下基桩上的海蛎子,完成一些其他水下作业。
“潜水作业绝对是技术活儿,这帮潜水员很厉害,在水下面抓大黄鱼也一抓一个准。”说到这里,黄德清画风一转,“他们干完活上了岸,还能相互配合,抓岛上的野羊。
住在中鹿岛上的工人,日子过得比较单调。坐船去玉环频次高的一周一次,低的一个月一次,要是台风来了,就只能被无限期地困在岛上。
晚上九点,我们拍摄完夜间捕捞,饿着肚子坐船回玉环。跟我们一起回去的,有一条尾部划伤的大黄鱼,还有一条吃大黄鱼长大的海鲈鱼,岸上海鲜餐厅的后厨,正等着它们。